戰略目標是戰略定位的具體化,相對于戰略定位,企業的戰略目標更加具有操作意義。設計企業不僅應該有具體的戰略目標,還應該努力建設基于戰略的企業目標管理體系,通過這個工具來推進戰略的實施。
設計企業應該有戰略目標,戰略目標可以從企業地位(在行業/區域/集團內)、財務指標、人力資源發展、科技創新、業務結構、市場開發、投資風險控制、信息化建設以及企業內部的員工權益、文化建設等方面來設定。總體來說,戰略目標的劃分維度可以有很多種,可以從時間的角度劃分(遠期目標、中期目標、近期目標),也可以從管理職能的角度劃分(愿景使命、經營指標、管理指標等)。
戰略目標到底是具體好還是模糊好?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。從時間角度來看,應該近期清楚,遠期模糊或者概略;從原則來看,目標越明確越好,但環境是動態的,我們很難清晰地定義出未來十年、二十年后具體要做的事情;從內容角度來看,愿景、使命很重要,但只能是大致方向,會相對模糊,而經營指標以及支撐經營的管理指標就要具體明確,甚至要求落到具體的數字上。
具體而明確的戰略目標,要盡量減少口號式的語言,闡述清楚目標設置的目的、可行性以及與之匹配的明確的實現時間表。同時,目標要可分解,要能在年度、業務、二級組織等層面進行分解,從集團層面到二級單位層面、部門層面,指標能逐步分解、層層推進。此外還要關注指標的可獲取性和可考核性,很多指標看似可行、看似很重要,但在實際操作中,很難從績效角度得到,或者得到的成本非常高、時間的滯后期很長,這些指標在實際操作中也會遇到困難。
企業戰略可以分為三個層次:總體戰略、經營戰略、職能戰略。
企業總體戰略,是企業最高層次的戰略,作為企業的戰略總綱領,指導和控制企業的一切行為。
企業經營戰略,是企業為實現經營目標,根據自身的資源狀況和所處的市場競爭環境,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戰略性規劃和部署。企業經營戰略要服從企業總體戰略。
企業職能戰略,是將企業的總體戰略或經營戰略分解、細化為具體的行動措施,落到執行層面,體現為營銷戰略、人力資源戰略、財務戰略、生產戰略、研究與開發戰略、品牌戰略等具體戰略。職能戰略是為企業戰略和業務戰略服務的,所以必須與企業戰略和業務戰略相配合。
▌1.?目標體系
目標體系包括主要總體目標、經營目標、職能發展目標,這些目標,有的用文字來表達,有的用具體數字來表達。不同規模、不同發展思路的企業,目標內容有差別。我們以某土木設計企業的目標體系為例,該企業在“十四五“戰略規劃中提出了以下目標:
(1)總體目標,到“十四五”末,公司進入全國設計企業30強。(2)財務目標,……(3)業務結構目標,到“十四五”末,在行業方面,綜合交通類業務與城市建設業務新簽合同額基本持平;區域布局方面,長三角、京津冀、兩廣、成渝四大核心區域新簽合同總額保持80%以上,形成4個超20億以上規模的超級區域市場;經營質量方面,規劃設計項目合同額超過500萬以上的項目比例達到10%;特色打造方面,……;海外業務方面,……(4)科技創新目標,……加大科技創新投入,保持科技費用不低于上一年度營業收入的3%。力爭獲國家級以上科技獎勵50項,省部級以上優秀勘察設計咨詢獎800項,……(5)人力資源目標,以實現老中青人才結構更加合理、各專業領軍人才更加充足、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更加全面、經營生產更具活力、人才收入更具競爭力為整體目標,……(6)員工權益保障目標,……(7)投資風險控制目標,“十四五”期間的投資手段主要采用跟投撬動主營業務的方式,整體投資規模將保持在10億規模以內,……(8)質量安全目標,確保完成股份公司的安全質量要求……確保質量安全紅線督察工作合格率100%、優良率達35%以上,……(9)節能減排目標,……(10)信息化建設目標,……
無論什么方式,目標清楚、切實、有激勵性即可,遵循所謂的SMART原則即可,S代表具體(Specific),指績效指標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標,不能籠統;M代表可度量(Measurable),指績效指標是數量化或者行為化的,驗證這些績效指標的數據或者信息是可以獲得的;A代表可實現(Attainable),指績效指標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,避免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;R代表相關性(Relevant),指績效指標要與工作的其它目標具有相關性,績效指標是與本職工作相關聯的;T代表有時限(Time-bound),績效指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。
如何選擇目標確定的角度?
戰略目標是戰略思維的結果體現,企業通常有兩種戰略思維,一是站在現在看未來,企業需要基于目前市場和自身的實際能力來選擇自身的發展目標,大多數傳統業務、核心業務都是基于這樣的思維來構建目標的;二是站在未來看現在,企業需要明確如何設定目標,如何構建資源能力,大多數轉型業務需要用這種思維來構建目標。總體來看,傳統行業、傳統企業采用第一種思維的居多,他們既有業務和資源的慣性很大,既有思維的慣性也很大,很難跳出各種因素的限制;高科技企業、互聯網企業、顛覆規則的企業,采用第二種思維的居多。對于處于行業分水嶺關鍵節點的設計企業,兩種思維都需要,只是孰多孰少的選擇問題。
▌2. 目標是高好還是低好?
企業有自己發展的周期,也受行業發展周期和經濟發展周期的影響,企業實際能取得的發展成果,受到這三個方面的綜合影響。我國大建筑行業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大牛市,從最新的行業統計數據來看,我們認為行業已經到了頂點。按照通常的思路,在行業增長不再的外部環境下,企業會選擇相對謹慎的發展策略,設定比較保守的發展目標。然而,我們卻發現,少數優秀的設計企業選擇了快速發展的策略,提出了高遠的發展目標。
顯然,行業發展棋到中盤,對于佼佼者來說,挑戰也很大,而企業內部對高遠目標的爭論也很激烈。多數人的困惑都大致相同:要達到這么高的目標,市場支持嗎?到底是自己的底氣還是滿足上級的要求?即使能拿到這么多業務,履約的品質能保證嗎?會不會在業務層面贏了戰斗,在企業發展層面輸了戰爭?企業的組織能力能支持嗎?迅速擴大的業務,需要的人力資源怎么解決?即使五年的目標做到了,也只是發展中的一個階段點,未來如何持續增長?追求高速增長,意義到底在哪里?
一系列的疑問,促使攀成德的咨詢顧問和企業領導者們探討,為什么要提出高目標?從他們的回答中,大致總結了四個方面的原因:
第一,高增長目標是嚴肅的,但又是籠統的。目標的嚴肅性,在于其表達的是堅定、持續的快速增長思想。發展是硬道理,企業有規模才有地位和話語權,企業經營要有一定的規模來支撐品牌,員工需要在有規模的企業工作。然而,目標又是籠統的,五年不能實現,七八年的時間能實現的話,對于企業發展而言,依然是收獲。
第二,高目標是組織發展、能力提升的需要。企業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中,雖然也經歷過諸多困難,總體上發展還是順利的,對于企業目前的狀況,大多數員工是滿意和自豪的,這固然是好事,增加了員工的忠誠度。但換個角度,對目前狀況的滿足,也如“溫水煮青蛙”,致使大多數人停留在舒適區不愿意走出來,企業最大的風險不在外部而在內部。提出高目標,促使企業的組織群體從思維和行動的舒適區中走出來,即使將來只實現了目標的70-80%,也比提出沒有挑戰性的目標要強。
第三,在追求高遠目標的過程中,企業的文化和能力、員工的思想和能力都會得到極大的激活,這是實現目標過程中的附加值。提出目標、為目標去奮斗,即使沒有實現,奮斗過程本身的價值已經出來了。“我們企業最大的競爭對手,不再是同行,而是企業自己,可以說最大的挑戰是戰勝自己”。
第四,高目標也是企業領導者的“人生新追求”。有企業的領導者告訴攀成德:“當初做企業的初衷主要是賺錢混口飯吃,這個行業哺育了我們。”幾十年的良性發展,已經讓這些企業的領導者實現了財務自由,為什么在衣食無憂的時候選擇繼續前行并接受更大的挑戰?“奮斗才能找到人生的價值”,“除了做好企業,我還會做什么?”
對于不斷追求新目標的企業和企業領導者,我們不會質疑,實現目標過程中的挑戰和風險,企業領導者比我們這些旁觀者更清楚。近7萬億營收規模的設計行業和不斷出現的新機會,也完全能容納他們的夢想,而設計行業也需要有夢想的人。
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先生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“一流的戰略、二流的執行,不如二流的戰略、一流的執行”,可見馬明哲先生對執行的重視。提升企業的執行力,是一個系統工程,企業無數改革的目的和目標都在于此,既要有激發個人潛能的策略(三項制度改革主要是解決這個問題),又要重視團隊和企業的執行力建設。尤其是對于大型組織而言,提升團隊和企業的執行力遠比三項制度改革要復雜,管理專家們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花費了大量精力,也給設計企業提供了具有一定價值和操作性的管理工具。
簡單實用的工具是目標管理體系。
經驗主義管理大師德魯克先生非常推崇目標管理這個工具,這個工具也是他本人提出來的,他稱之為“管理中的管理”。目標管理簡單實用,以目標的設置和分解、目標的實施及完成情況的檢查、獎懲為手段,通過員工的自我管理來實現企業經營目的一種管理方法。有管理學者調研世界500強企業后發現,超過60%的企業在使用這一工具對企業戰略目標進行管理,可見,即使管理基礎好的企業,也喜歡簡單直接的工具。
系統性的工具是平衡計分卡。
平衡計分卡由卡普蘭和諾頓先生提出,被認為是最科學的戰略實施管理工具,從財務、客戶、內部運營、學習與成長四個角度將戰略實施分解為可操作的衡量指標和目標值,比較有效地解決了制定戰略和實施戰略脫節的問題,堵住了所謂的“執行漏斗”。通過他們提倡的戰略地圖、平衡計分卡以及個人計分卡、指標卡、行動方案、績效考核量表,來實現組織、團隊和個人績效之間的鏈接,形成組織的一致行動。
有人評價,從科學管理思想的確立到1992年平衡計分卡提出的七十多年歷史中,平衡計分卡是最偉大的戰略管理工具。
管理學者調研世界500強企業后發現,排名第二的戰略管理工具是平衡計分卡,它的科學性無可爭議,但是復雜性也增加了它在企業推行的難度。
無論是采用目標管理體系還是平衡計分卡,都是組織績效分解到團隊和個人績效的過程,通過有力的績效管理,推動戰略的落實。企業需要在使用這些工具的基礎上,不斷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,與內部資源進行匹配,通過時間段的分解,把目標細化為企業的計劃和有效的行動舉措。
把戰略思想變為具體行動,是每個企業管理者的重要責任,也是組織進步、競爭勝出的關鍵,是一個持續、長期、艱難的過程,也是一個不斷調整、完善、迭代的過程,設計企業的領導者需要對此孜孜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