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入“十三五”,中國建筑業走進重大變革期,在國家政策的引領和行業需求的推動下,在轉型、改革、發展主基調的指引下,建筑行業穩步走過了2017年。
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,過去的一年是不斷被顛覆的一年,也是不斷創新的一年;不管是生產方式、生活方式,還是發展方式,在這樣頻繁的迭代變化中,所有行業都會隨之而改變,而作為傳統行業的建筑業更是備受挑戰。
2017建筑業整體情況
2018年1月18日,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全國經濟運行情況。經初步核算,201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827122億元(首次突破80萬億)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上年增長6.9%。備受業內人士關注的建筑業總產值數據也同時公布,2017年,全國建筑業總產值達213954億元,同比增長10.5%。
2017年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(不含農戶)631684億元,比上年增長7.2%。基礎設施投資(不含電力、熱力、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)140005億元,比上年增長19%,增速比1-11月份回落1.1個百分點。其中,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16.4%,增速回落0.6個百分點;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23.1%,增速回落1.5個百分點;鐵路運輸業投資同比下降0.1%,1-11月份為增長0.5%。
各地區投資額分布圖
從上圖中可以看出,東部地區還是處于引領地位。其實這和東部地區特別是江浙沿海一帶民營經濟比較活躍、企業家思維比較超前也是有關系,比如杭紹臺就是民資進入基建領域的典型的代表,雖然最后的建設方式沒有按照原先的方案,但是杭紹臺的每一步都可謂具有先行者的角色。再比如,中國首條“超級高速公路”--“杭紹甬高速公路,也叫杭甬復線”即將開建,充分說明了基建和經濟之間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。
從項目隸屬關系看,中央項目投資23552億元,比上年下降5.7%,降幅比1-11月份收窄0.1個百分點;地方項目投資608132億元,比上年增長7.7%,增速回落0.1個百分點。
為什么在分析建筑業的時候要結合2017整體經濟情況,因為建筑業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,討論建筑業的前提離不開經濟,正如一個國家“軍事是為了政治服務,而政治是為了經濟服務”。從本質上來說,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,而作為基建投資,同樣是為了經濟,最終還是為了刺激消費。
那么說到投資、消費,就不得不提到“債務”,因為任何投資、消費都是在“債務能力可控”的前提下進行的,同樣的,這也是基建投資策略的大背景。
大背景:債務
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,提出了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”的說法,會議還提到削減工業產能過剩、控制貨幣供應等等,但會議的報告卻沒有著重提到中國債務的問題。我們都知道,一般來說中國經濟有個不成文的規律,那就是在最高級別的會議里,提得越少(甚至基本不提)的事情,實際上越重要。然而恰恰就是這個“有意被忽略”的債務問題,卻最有可能成為今后中國經濟的一顆定時炸彈。
一般而言,我們把債務分為地方債務和企業債務。地方債務又分為兩大部分,一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行的債務,二是2014年以后升級地方政府代理縣、市級政府發行的債務。兩者當中,風險級別更高的是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。
那么在十九大報告里也明確指出: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未來5年的三大攻堅戰之一,并且會議再次強調“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要使宏觀杠桿率得到有效控制,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,防范風險工作取得積極成效”。然而,歷次的基建投資膨脹都積累了大量的地方政府性債務,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臺高筑,部分企業通過明股實債和各類債務融資參與PPP項目,提高企業杠桿,面臨潛在的經營風險。
當然了,政府層面的債務,政府會有相應的對策。例如:停建、緩建一批政府過度舉債的項目,堅決叫停包頭地鐵項目和呼和浩特地鐵3、4、5號線項目,全面梳理在建和計劃建設的政府投資項目;化解政府債務、銀行不良貸款和農村牧區高利貸,明確提出從2017年起,爭取用3年時間把政府債務率降到合理水平。
說到地方政府債務,在2018年1月3日,內蒙古自治區黨委“自曝家丑”:自治區政府財政收入虛增空轉,部分旗縣區工業增加值存在水分。這也是繼遼寧之后第二個主動承認財政統計數據造價的省份,看到這大家也就好理解為什么要叫停那幾條地鐵線了吧(因為地方政府確實沒錢了)。在內蒙古之后是天津濱海新區,將2017年預期的1萬億GDP直接擠掉1/3,調整為6654億元。
本文來源于“基建通”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