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12月,住建部發出《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(征求意見稿)》(下簡稱《指導意見》),提出2017年,各城市要全面啟動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綜合評價,力爭完成重要區域、地段、街道的規劃設計,開始制定生態修復、城市修補實施計劃,推進一批富有成效的示范項目。由于生態和城市雙“修復”內容大多涉建筑類工程,因此毫無疑問,這將為今年乃至未來一段時期國內建筑市場供給端,提供了更大空間。
“雙修”已成城市發展大略
去年2月,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》頒布,指出有序實施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、解決老城區環境品質下降、空間秩序混亂、歷史文化遺產損毀等問題,促進建筑物、街道立面、天際線、色彩和環境更加協調、優美。
5月,發布的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》提出要加強對生態修復等領域關鍵技術的攻關,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,關乎民族未來。
12月頒發的住建部《指導意見》強調,開展生態修復、城市修補是治理“城市病”、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,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,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,是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標志。
形成新的巨大市場
住建部的《指導意見》還明確提出,整合相關規劃、計劃、資金,充分動員各方力量共同推進工作,到2020年,“城市雙修”要在全國各市、縣全面推開。
通過開展“城市雙修”,使“城市病”得到有效緩解,城市生態空間得到有效保護與修復,城市功能和景觀風貌明顯改善。2030年,全國城市雙修工作要取得顯著成效,實現城市向內涵集約發展方式的轉變,建成一批和諧宜居、富有活力、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。并指出,各地要鼓勵把城市雙修的項目打包,整合使用各類轉移支付資金,提高資金使用效益。力爭在每年年度計劃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“雙修”項目,發揮好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。大力推行PPP模式,把社會資本引入“城市修補”。同時,提出了要創新管理制度,強化監督考核,保障公眾參與。
可以說,由國家倡導、并形成戰略部署,以政府資金為主導,相關要求明確的“城市雙修”,為建筑業企業所帶來的市場前景,十分廣闊。
企業如何參與“雙修”
對個體的建筑企業來說,城市“雙修”這一巨大“蛋糕”,是不是一定就成了“你的菜”,一方面仍需精準把脈市場趨勢和動態,找好切入點;另一方面,企業自身的變革與重構,恐怕更為重要。
當前,建筑業的發展受生態化、資本化、信息化、國際化等力量的推動十分明顯,比如生態化,帶動了綠色建造,更注重環境效益。這既是許多項目建設價值鏈上的原點,又是滿足社會和人們使用需求的起點。資本化的巨大影響力更為顯著,PPP等項目的推進,沒有社會資本驅動則無從談起。
企業更應該注重市場需求側的變化,比如過去單純為政府和社會提供工程服務,現在要提供運營服務,甚至要提供保證生態和環境質量與效果的服務,這都對建筑企業帶來很大的挑戰。
但是,未來的產業景象就是這樣,如果不尋求自身的突破,不能找到清晰的發展方向,企業會逐漸迷失。所以,借“城市雙修”這一戰略大機遇,企業順勢而為,加快轉型升級,提高綜合能力,修身健體,才能把握機會,迎來自己真正的“牛市”。